中國經濟依托互聯網,經濟虛擬化,是中國經濟形態全球化的一場博弈豪賭,互聯網+戰略只是這個過程的一個手段而已,在德國,美國工業4.0的時候,中國卻走上了經濟網絡化的路,但是未來一定還會回歸實體經濟,互聯網只能是手段,而不能解決人們生存的真實需求,衣食住行!
“互聯網+”火爆了中國2015年經濟轉型年的同時,隨之而來的又多了一個“+互聯網”的概念。其實“+互聯網”與“互聯網+”本質上相同相通,但從行文順序不同可看出,兩者具體含義上存在差異。
傳統互聯網就是簡單的信息傳遞,而“互聯網+”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,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,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。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,為改革、發展、創新提供廣闊的網能平臺。通俗來說,“互聯網+”就是“互聯網+各個傳統行業”。
“互聯網+”更多強調“逆襲創新”。大體而言,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向商業的逆襲,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向金融業的逆襲,互聯網傳媒是互聯網向傳媒業的逆襲……這種由“新”向“舊”的突入式擴張,已經造成了強烈的震撼,而且這也許只是開始。
“+互聯網”則更多強調“順勢創新”。比如工業互聯網、金融互聯網等,主要是傳統行業以既有業務為基礎,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,提高為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。
“X+互聯網”跟“互聯網+X”有著本質的區別,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成長因素也大大不同?!盎ヂ摼W+”是戰略要素,而“+互聯網”是技術要素。
“X+互聯網”是一種物理疊加,更多的是改善社會上的經濟存量,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原有業務中信息不對稱的環節,去實現效率的重建。
具體說來,原來很多傳統行業和消費者受限于時間和地點,信息不對稱、不透明,導致消費成本越來越高。加了互聯網之后,就可能實現在線化,從而實現規?;腿デ阑?,減少流通成本。
就像去年流行的互聯網和房地產的結合,是為了幫助房地產賣房子,那就是一種物理疊加,解決的是存量問題。
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打車軟件,打車軟件其實就是“出租車+互聯網”,不是“互聯網+出租車”。打車軟件提升的是乘客和司機的對接效率,而出租車的供給量和乘客的需求仍然沒有改變,并沒有因為互聯網而增加。
但是,有了互聯網,存量的效應和體驗就發揮到了極致,這是打車和互聯網之間發生的物理性變化。
但“互聯網+X”是個化學問題,它能創造增量、創造新的東西。從剛才的例子來說,如果把租車的需要和用車的需要以“互聯網+”來連接,就會發生一些變化,不再只是簡單的相加,而是產生供需的重構。
這可以形容為“互聯網+X”,對供給端的作用是“點石成金”,對需求端的作用則是“無中生有”。被議論得最多的就是uber,它是典型的“互聯網+”,而不是“出租車+互聯網”。uber把社會上更多的閑散車輛集中在一起,形成商品資源,進入到商業領域,增加和提供了一種新的供給。乘客日常打車的同時,多了專車這種新的選擇,需求也增加了。這種供需重構就是一種真實的“互聯網+”的表現。
我認為,“互聯網+”的定義應該更加嚴謹,不可以隨便定義,也不是什么都是“互聯網+”,“互聯網+”出來的成功案例也并沒有那么多。創造有真實供需關系的重構,就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增量,由此看來,“互聯網+”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。
理清了“互聯網+”的實質,再回頭來看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,就會發現其中的內涵非常廣泛,已經遠遠超越了“+互聯網”的概念。如果還是沿用“X+互聯網”的定義,把有限的資源從左手倒騰到右手,不會產生新經濟增量的模式,也不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。總理一再強調要“互聯網+”,并沒有號召所有人都去“+互聯網”。
所以,“互聯網+”需要真正把創業的廣度和維度擴大到三百六十行,產生七百二十行,未來是“互聯網+”時代應該是“七百二十行,行行出狀元”?;ヂ摼W和非互聯網的跨界融合,能夠創造出原有模式之外的新的經濟變量,這就是我對互聯網的理解。
“互聯網+”可能是最壞的時代,因為它代表著傳統互聯網創業時代的結束,舊的機會窗口已經關閉;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,因為它帶來的新機遇遠遠超過了終結的那部分,重構的供需意味著創業春天的真正來臨。
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